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大連燜子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大連燜子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紅薯粉條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紅薯粉條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 小助理又鬧笑話了。 
這兩天工作室新來了個河南妹妹,為了讓妹妹感受到家的溫暖(地頭蛇的照顧),上來就跟大家介紹:“咱們工作室又多了一個南方妹子~”。 結果妹妹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糾正:“不不不,河南算北方”。 小助理尷尬得原地摳出三室一廳。 哈哈,就因這一個“南”字把河南當成南方,要是被初中地理老師知道了,還不得被遣送回校補課。 要知道河南無論從地理、還是風俗習慣上,那都是妥妥的北方。 地理上的南北區分,一般以秦嶺淮河為界,而河南的大部分地區(除信陽外)都在界限以北,屬於北方。 而且和大部分北邊地區一樣,冬天有暖氣供應。 飲食習慣上也偏北方:喜好麵食,能將各種饃饃、燴麵做得極有特色。 大部分民俗也跟北方貼近,像明天的二月二龍抬頭,都要吃一種叫做燜子的食物。 喏,就長這樣——粉條燜子。 看起來方方正正的,是不是有點像廣州茶樓裏的糕點?但味型卻完全不一樣。 我第一次知道燜子這玩意,還是在蔡瀾先生的書裏: 小販小火加熱,放進切成小塊的燜子,用筷子翻動把皮煎得焦黃,放入盤中備用。另一廂,用臼子裏搗碎的蒜泥、小磨磨出的麻汁,還有濃鬱的魚露,大量地淋在剛煎好的燜子上麵……就那麽一吃,哈哈,中了燜子的毒。 當時就開始犯饞,“柔滑中還有彈…愈嚼愈好”的口感,該有多好吃呢? 後來隨著吃貨地圖的擴張,我在河南也吃上了燜子。 河南的燜子,是用紅薯粉條+紅薯澱粉一起蒸製凝固而成的食物,糯嘰嘰軟乎乎的。 做好後可炒可涮可煎可炸,吃法多樣。 北方的其他城市(天津、丹東、大連等)也有相近的做法,食材略有出入。 有的直接用紅薯澱粉,也有用山藥澱粉、綠豆澱粉的,最後的成品都是軟糯又彈。 叫法也不盡相同,煎粉兒、扁剁、皮渣…都有。 不過說來奇怪,就算各地取名不同,卻也不影響他們在二月二龍抬頭吃燜子的統一。 中國人嘛,總是講究著一些飲食上的好意頭。 北方人覺得切片煎過的燜子,就像自帶著金光的龍鱗,據說吃過之後,一整年都能交上好運,闔家安康。 老輩人那會條件不好,燜子隻有素的,大多都是紅薯粉條加上紅薯澱粉,調好味道就上鍋蒸。 蒸出來的燜子口感筋道,提供了一種近似於肉類的口感。 要是保存得好的話,一家子能吃上大半個月,算得上物質匱乏年代的口糧寄托。 現在的條件可要比以前好,素燜子倒是不常見了。 有些地方將粉條放在熱肉湯裏泡發,或者直接在煮粉條時加進肉沫,做成肉燜子。 講究的人家,還會分離蛋清和蛋黃,在蒸的時候往燜子上澆上一層。 出爐後有的鑲上金色,有的鑲上銀色,十分好看,整體口味也更加豐富了。 這次我給你們演示的是肉燜子的做法,熟悉了步驟後,你們可以試著舉一反三。 做這菜沒有太多講究,唯二重要的主角,就是紅薯粉條和紅薯澱粉。 粉條可用尋常的紅薯粉條來做,至於紅薯澱粉,這次我用的是粗粒的。 攪和過後粘合很好,燜子吃起來會更加彈韌有嚼勁。 擔心你們買不著,我還測試了用細膩的紅薯澱粉來做。 同樣能成功,隻需要在我原有的方子上多加10g的用量,你們快點嚐試一下吧~ - 粉條燜子 - [ 食材 ] 粉條燜子:紅薯粉條500g 紅薯澱粉350g 水(兌澱粉)280g 蔥末80g 薑末50g 肉末(肥瘦3:7)150g 十三香1大勺 老抽1大勺 蠔油1大勺 鹽2小勺 蘸汁:蒜末1大勺 辣椒麵1小勺 蔥末1大勺 香菜末1大勺 香醋1大勺 生抽1大勺 1大勺=1 table spoon=15ml 1小勺=1 tea spoon=5ml [ 食譜 ] 1.紅薯澱粉350g,加入280g涼水攪拌至沒有幹粉顆粒備用 2.紅薯粉條用涼水泡軟,切成5cm長的小段備用 3.鍋中加入2大勺食用油,加入肉末炒出油,放入薑末、蔥末炒香 4.加入1大勺十三香、1大勺老抽、1大勺蠔油、2小勺鹽、切好的粉條 5.再倒入剛好沒過粉條的開水,中小火燜煮至沒有明顯水分 6.粉條晾至不燙手,倒入澱粉水攪拌均勻 必須要晾到粉條不燙手才放澱粉水,太熱加入澱粉水會熟化結塊,太涼加入容易拌不勻 7.蒸碗裏刷油,再鋪上拌好的粉條,壓緊壓實 8.水開中火蒸40分鍾,室溫晾涼後倒扣出來切片 9.碗中放入辣椒麵、蒜末、蔥末、香菜末倒入適量熱油 加入生抽、香醋拌勻,就可以蘸燜子吃 蒸好的燜子,倒是像極了四川的土特產——涼粉。 不光長相,連味道也有些肖似。 往蘸水裏過一遭,吸足了味,吃起來跟傷心涼粉還有些異曲同工之妙。 辛辣調整得當,帶著勾人的香味,但不嗆人,吃起來溫柔得多。 燜子彈彈軟軟的,入口後香味更加立體明顯。 仔細咂摸下,還能嚼到細膩的管狀粉條。 微微夾雜著肉末的脂香,卻被另一股醋香分解得剛剛好,吃起來十分夠味,絲毫不膩。 這次做的是肉燜子,能在冰箱冷藏一個星期。 接下來的每一餐我都想好了,炒燜子、炸燜子…每一樣都不容錯過。 吃飽喝足了,咱再說回區分南北方人的方法。 地理劃分也好,飲食習俗也好,在我看來,都不如口音好區分。 大多數南方人前後鼻音總是發不太清楚,記得我之前本科上普通話課的時候,還曾被老師單拎出來矯正過。 但北方的同學就讓人羨慕得很,前後鼻音的發音天生就比較明顯,完全沒有刻意發聲的扭捏勁。 不信的話,你們現在就逮個人試試吧! 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 |